六件小事,从0岁到10岁坚持十年,孩子不优秀都难!
讲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力、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,对大脑的发育很有帮助。而且,可以大大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与交流。
是幼儿文学作品的一部分,大都是作家根据幼儿心理特点,专门为幼儿创作的。有浓郁的情意,能够打动孩子们的心;有高尚的童趣,能够引孩子们发笑,给他们以欢悦和快乐。
教孩子做家务
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。回到家里,孩子应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,特别是做一些使用手指的细活。例如让孩子剥圆白菜、洋葱皮,去掉豌豆荚的筋,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可以刺激大脑。
如果真正爱孩子,就要创造条件满足孩子“想自己做事”的需要,多让孩子动手,不要用您的“过度好心”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。
面对现在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,培养孩子的自理,自立能力就变成了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当务之急。所以,做家务便成了培养孩子的自理,自立能力的首要选择。
一起郊游
亲子园里、幼稚园中,人为的教育必不可少,而荒郊野外的大自然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更为重要和有效。在茂密的森林中爬坡登顶,在青青的草地上采摘不知名的野花、追逐花间飞舞的蝴蝶,孩子心灵上恣意获得的启迪,潜移默化增长的经验与智慧,犹如春雨润物般无声无息却又显而易见,这对正在长知识的孩子而言尤其重要和必要。
交流沟通
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患上“儿童孤僻症”,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所致的。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,如今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,再加上楼房上的现在,孩子就会缺少玩伴,感到分外孤独。因此,爸爸妈妈们多和孩子沟通是很重要的。
多和孩子沟通可以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,和孩子成为朋友,减轻孩子的孤独感。
爸爸妈妈们多和孩子说说话,能够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,锻炼孩子的大脑发育,这样就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,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。不要说“不知道,等你长大以后你就知道了”,要在回答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给予孩子更多的思考,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。
共同参加体育活动
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活动,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、运动认知和运动习惯,而且还能增强孩子与家人的亲情互动与情感升华。
孩子成长需要有健康、强壮的体魄做基础。如果父母能够引导孩子从小喜欢上体育运动,不仅有机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,拥有健康的身体,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,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勇敢、顽强的精神。
一起参加公益活动
现在的孩子,有享受不完的爱。如果享受父母创造的幸福是他快乐的唯一源泉,那就非常不好,他将是一个只知索取,不知奉献,那将十分危险。所以,我们要十分注意向孩子进行奉献教育。父母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。
心理学家认为,父母带孩子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,不但可以更好地增长孩子的社会经验,还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沟通,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公益事业的责任感。
孩子的爱心奉献和向善心理,光靠书本教化足远远不够的,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学校建立了学生义工制度,规定学生每学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要达到多少小时,并作为学期考核的重要方面。
和孩子一起参与社会公益活动,做做义工,这是一种实践教育过程,是培育学生心智、体能的重要手段,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,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。